临终关怀--温暖我们「离开」的方式
作者:杭州金诚护理院 日期:2022-12-07 13:15:27
伊丽莎白·库伯勒·罗斯(Elisabeth Kübler-Ross)博士在她《论死亡与临终》(On Death and Dying)一书中发问道:“要想寿终正寝怎么就这么难呢?”她在一书中讨论的是临终的艺术或者说是优雅辞世的艺术。然而患者自主权仍旧受限于传统文化、家庭、社会、经济等因素,最后往往是其他人眼中“相对恰当”的治疗方案获胜,而非有尊严的离开。
3年前,75岁的张先生被诊断胰腺癌。三年里,他先后接受了各种所谓「前沿」的治疗方案,但始终阻挡不了疾病的进展。年初,他因骨转移再次入院。这回,治疗团队经过详细评估,建议家属考虑转入「缓和医疗病区」,子女「坚决拒绝」,认为接受缓和医疗就是「放弃治疗」,就是「等死」......
张先生在近三年与「死神的抗争」里,经历了「脱发」、「剧烈呕吐」、「肺炎感染」、「心肺复苏」等一系列抗肿瘤治疗的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,早已「精疲力竭」,只期盼可以平静、安稳的走完剩下的日子。张先生和老伴在子女和医生日复一日的「纠葛」中日渐沉默,每日对着病床外的天空,静静发呆,似有说不完的「惆怅」......
在家庭层面上,在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影响下,即使心中知道救治是无效的,很多子女仍会无奈选择在医院竭尽救治。
在文化层面上,死亡在亚洲文化里是一个非常忌讳的话题,在患者活着时,大家都会很排斥讨论死亡这件事,更不会为让死亡更有质量而思考和准备。
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情时,其实家属与病人是同样煎熬的,病情的反复,心力交瘁的家属与死神来回拉扯。
事实上,对于已经进入倒数的末期病症,毫无意义的急救治疗不仅只是拉长病人的痛苦,也让家人错失了与病人最后相处的珍贵光阴,造成生亡两者的遗憾。
也许,临终者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希求:能够在最后的时光里看一遍每个人的样子,把想说的话都讲完,残留的余光里好好相聚,体面的带着应有的尊严离开这个世界。
临终关怀-守护生命最后的微光
“作为医疗护理从业人员,我们在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时,会根据临终患者所处不同水平做好沟通工作。护理措施遵守无害、有利和忠诚的原则。即在忠于患者和家属合乎情理的请求和信任的条件下,提供给患者有利的帮助。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,将患者安置于平静而安宁的环境中由家人和朋友陪伴直到死亡。”杭州金诚护理院总院长李爱川说道。
在杭州金诚护理院的爱心病房,可以看到临终关怀团队在为生存时间有限(6个月或更少)的患者及家属提供生理、心理、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顾,其中包含:
1.适度进行死亡教育。与老人共同探讨生与死的意义,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,使其从心理上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做好准备,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,以安详、平和的心情面对死亡。
2.临终心理关怀。帮助临终患者缩短否认期、愤怒期和抑郁期,促使其向有利阶段转化。其中,触摸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,可使临终患者获得信任感和依赖感,从而减轻孤独和恐惧。同时加强与临终老人的沟通,鼓励家属和亲人探望和陪伴老人,了解临终老人的想法和遗愿,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,减缓内心的焦虑和抑郁。
3.临终生理关怀。帮助临终患者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病痛。
4.临终生活关怀。关心饮食情况、睡眠状况、个人卫生情况等,保持石碑的整洁和温暖,让临终患者在最后的旅程中过的更丰富、更有价值和尊严。
5.对临终家属的关怀。临终家属在患者临终阶段及死亡之后的心里和情绪变化,同样需要予以支持和帮助。
死者善终,生者善别。我们需要更坦然的面对离别,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人生不灭的轮回,生死的告别,是现在每个人的必须课。
而在大的层面上,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,我国每年大约有 700 万人走向生命的终点,多数为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高龄老衰和晚期癌症病人。从2022年开始,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上涨阶段,每年增加近1千万,这种情况会持续20年。即到了2045年左右,中国的老年人口将突破4.8亿。英国《经济学人》信息部报告也指出了,中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供给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。
杭州金诚护理院总院长李爱川表示:临终关怀不仅仅体现了社会文明与发展的水平,还可以有效合理分配卫生资源,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。对身患不治之症的患者来说,可以有社会支持的临终关怀,有尊严地直面死亡;对于患者家庭可以减少大量甚至巨额的医疗费用,这就是我们医院积极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最大意义。
每个人生来都会有和世界告别的一天,而临终老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。悲悲戚戚地告别,不如安静地在家人的陪伴中离去。在人生最后的阶段,安静地回首这一生,如果可以在睡梦中优雅地告别这个世界,也许才是最好的告别,希望更多人关注生命最后一程的质量,让我们能无惧岁月悠长。